关于推进绿园区农业特色产业
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王永君
近年来,绿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振兴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城乡一体化城区的目标,深化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取得可喜成效。
今年以来,我通过参与区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的我区农村发展振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合作社建设专项调研,深入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园区了解情况,参加“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专项议政会等掌握了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现根据调研情况和从事农业产业化实践,对加快推进我区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一、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区按照建设高质量城乡一体化新城区战略目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有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矛盾凸显。我区农业龙头企业对本地农户经营拉动性不强,其中畜牧加工类龙头企业区内进行屠宰加工,吸纳一定就业人口,但受长春市环境规划控制标准限制,从事肉牛、肉猪和肉鸡等规模化养殖企业几乎没有;种植业企业多属于小型生产模式,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虽然数量较多但规模小、技术匮乏、管理落后、效益较低。
2.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强。我区大部分农产品销售价格不高,利润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品种趋同,缺乏特色化和差异化,同质化竞争激烈,竞相压价,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特别是我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工作相对滞后,缺乏对农产品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的培育和宣传,品牌对农业产业推动作用不充分,无法形成价格优势和价格上升动力,导致农业产业赢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一定程度制约我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村全面振兴。
3.产业融合度不高。目前我区一、二、三次产业相对分割,衔接不紧密,农业与制造业,农业与服务业,特别是信息化融合不充分,尤其是农业特色产业的加工贮运、商贸物流、电商营销、农业文旅、资源配置等处于分散、孤立、盲目发展状态,缺乏产业链有机联系和市场化分工合作,导致我区尚未形成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效应。
4.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区除少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外,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业经营者科技投入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种子品种老化,效率效益低,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技术农业项目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特别是科级人才极为匮乏。据统计,目前全区农业人口3.8万,而涉农专业技术人员仅60余人,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成为制约绿园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
5.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区农业耕地面积9.27万亩,2020年农业产值3.14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1%,农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仍是我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蔬菜、水果、肉、蛋、奶、鱼及林木花卉等城郊型农业产业是保证长春市城市菜篮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我区特色农业产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处于规模小、品质差、效益低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低端。当前亟需加强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引导性投入,设定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扶持计划,完善科技人才和急需人才引进培养措施,加强种子引进扩繁推广政策支持等。
二、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市“十四五”规划及省、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我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一是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建设“健康优质果蔬基地”为发展目标,抓紧制定绿园区乡村产业、科技、人才、生态等专项规划,形成上下贯通、衔接配套的规划体系。二是规划和抓好重点项目落实。发挥“长春——公主岭同城化”政策优势,围绕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和“一般农田扩增、基本农田减量”,选择和规划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重点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引导资源配置,加快项目建设,尽快达产达效。三是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培育扶持一批农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在用地、资金、技术、人才、开拓市场等方面集约资源,重点扶持,推动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化发展。
2.实施品牌培育工程,落实三品一标强农战略。一是利于我区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优势,选择岳家葡萄、春莲空中草莓、合心宝香瓜、雪国高榕食用菌、晟裕果蔬、优植园油桃等设施园艺企业和基地加大培育力度,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以农业产业联合体、“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等形式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二是以增强绿色生态农产品供给能力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程,扩大“新农科”等有机肥推广应用,主要农作物肥料和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扩大“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种植面积。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农业组织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三是着力打造“绿园现代都市健康型农业”品牌,为我区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基地”营造良好环境,举办农民丰收节、乡村旅游节、周末绿园游等活动,支持种养企业、农户与欧亚等商超联合举办“健康有机果蔬春秋展销订货一日行”等活动。
3.拓展农业产业链,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服务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构建合作共盈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积极发展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产业。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众筹农业、远程咨询、信息化管理等新产业新业态。三是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建立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服务平台,打造“农村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培育返乡下乡创业带头人,不断拓展农村创业空间。
4.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我区农业产业创新创业。加强农业产业化企业家及管理人员培养培训,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产业管理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产业从业人员技能水平。鼓励支持企业更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和人才制度,建设一支引进来、留得住、发挥作用的人才队伍。
5.加强农业特色产业政策支撑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三个下功夫”“五个有利于”的重要论断和要求,落实农村改革举措,释放农村发展活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保障种植者利用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权益。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宅基地和农垦等各项改革,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落实金融支农惠农政策。联合市融资平台推进我区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搭建我区物权融资和产权交易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多种土地贷、大棚贷、农机贷等信贷产品,实现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全覆盖。加快延伸省市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体系,推广“政银担”合作机制。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三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继续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化扶持引导资金投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联盟、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广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经营模式。启动示范性家庭农场培育计划。逐年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