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吉林省影视专业技术人才流失问题的建议

 

民建绿园区基层委员会会员于宁反映:2020年年初,长春市启动了“四大板块”的建设,其中,建设“长春国际影都”的板块备受世人瞩目。然而,建设这一世界级的文化板块,离不开丰富而优质的专业人才,而我省却面临着严重的区域性人才外流问题,尤其是具备高专业素养、强创新意识的影视专业人才,几乎被“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洗劫一空。

一、吉林省人才流失现状

由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吉林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吉林省城市竞争力报告(2016-2017)》表明,2015年国家对城市人口流失情况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的结果,长春市在全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排名第5,前4名依次为大连、太原、贵阳和哈尔滨,东北地区成为中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2016年吉林省净流出人口20.29万,其中包括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吉林省有58所高等院校,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数十万计。以吉林大学为例,2016届16887名毕业生中,吉林省本地生源占比33.5%(其中本专科3369人,研究生2288人),然而留在本地就业的仅为18.9%(其中本专科1396人,研究生1798人)。也就是说吉林省一年净流出大学生数千多人。另外,一汽平均每天都有一名技术人员跳槽,每年有约300人(约占全部技术人员的1/10)流往外地。

二、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吉林省影视专业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原因,个人觉得还是行业现状不适合专业人才的生存与发展。

1、 无处安身的优质专业人才

电视台是传统的影视人才集聚地,但是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兴盛,手机成为新宠,电视机被打开的越来越少,网红主播比电视台主持人互动性更强,知名度更广,更受群众追捧。于是,电视台这种原来挤破脑袋都想进的地方已逐渐沦落成了影视行业的“冷宫”。

长影确实是在做着影视产业相关的发展的,商业化运营后的老长影更是旧貌换新颜,但他依旧是高高的门槛,让很多专业人才投门无路。

社会上的影视公司也因为新媒体的盛行,大批的转型为对视频制作水准要求极低的网红直播公司。几部手机就可以做视频取悦观众的他们并不需要真正高技术水准的影视专业人才。而且,影视行业的专业人才因其培养费用高,人才稀缺,所以薪资待遇水平也极高。据估算,我省影视行业普标养一个普通素质的影视专业人才薪资在5000元/月左右,中上等专业人才薪资待遇在12000元/月左右,高级专业人才几乎可以达到3000元/日,甚至更高。而吉林省的影视行业发展并不乐观,近年来因为疫情来袭,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所以,社会上依然从事着专业影视制作的公司也是举步维艰,生存堪忧。如果有项目,他们几乎都是选择聘请“临时工”,以日薪结算,哪怕高于正式聘请他们的月薪平均值,也不愿承担青黄不接时的供养,耗尽生存下去的元气。

所以,一个优质的影视专业人才在我省面临的就是这样无处容身的境地。

2、 “毕业就回老家”和“追梦仔”都走了

虽然各大学艺术专业每年的招生计划本省多于外省。但是,艺术专业的学生本就是招生范围小,人数少的存在,即使几乎是本省和全国的招生比例为1:1,最终可留在本省发展的专业人才还是稀缺资源。外省的要回家考研、工作、结婚的走了一批,本省的想出去看看的再走一批。最后留下的,要么学艺不精,要么没有梦想,优质人才的占比少之又少。

三、 解决方案

人才流失问题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企业加大发展,营造好的行业就业环境。此外,留住人才还要利用乡情、家庭、社会、企业、政府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为人才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这样我省影视行业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经济、文化建设也才会越来越好,建设“长春国际影都”的动力也会越来越大。

1、 引进影视项目、创造影视项目。

让吉林省内的影视企业有活儿干,有钱赚,就有养人才的能力。

2、 出台相关“挽留”政策

减免留在我省的专业人才、单位税收;

给予相应住房、创业、子女上学等补助;

“高门槛”广开门路吸纳人才;

大力宣传“东北人才留东北”的理念;

扩大本省影视专业招生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