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形成供给需求相互适配更高水平
动态平衡的要点建议
民建长春市委员会绿园区基层委员二支部李鑫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从国内大循环来看,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从国际大循环来看,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在提升本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是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市场供求关系及供求平衡的最深刻最精辟的新论断,也是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市场供求的新战略定位。
本人认为,形成供给需求相互适配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有以下要点需要注意:
一、充分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切实提高需求对供给的牵引力,努力实现供给随着市场需求走。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经济,为此生产部门应紧紧盯住市场需求信号变化,从市场需求变化去寻找扩大有效供给的机会,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把握各类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化信号,以市场有效需求确定产业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真正让供给跟着市场需求走。
二、加大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切实增加高质量有效供给,努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变动的适配性。
要实现高水平的供需适配的动态平衡,必须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多变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的适应性,尤其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同时面临“双升级”变化,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比重上升,绿色消费、智能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便利消费趋势形成,同时智能型、数字化投资需求扩大,为满足消费与投资需求的“双升级”的需要,必须提供高质量的有效供给。
三、不断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新供给,努力提升供给创造需求、释放需求的能动性。
需求是供给的动力与目的,同时供给也不只是被动适应需求,新供给还可创造新需求、引领新需求、培育新需求。从经济史和市场史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带来和催发的新一代消费品都引发和创造了新消费需求并派生出一系列新需求,并可以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如汽车消费又派生出汽油、润滑油、汽车零配件、洗车、停车、汽车修理服务等一系列消费需求。
四、重视流通在大循环中的中介功能,千方百计搞活流通,努力发挥流通促进供求动态平衡的关键性作用。
要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搞活流通是关键环节。因为流通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是实现供给与需求有效结合的粘合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的动态平衡不可能自动实现,而必须通过流通环节,搞活流通还可刺激和促进消费的回暖与升级,更好发挥需求对供给的牵引作用。因此一定要从战略上注重发挥现代流通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活血通筋作用。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流通基础设施,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加快城乡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将立体化网络化的交通优势转化为流通优势;二是要破除流通领域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技术性障碍,重新构建符合新需求、新技术和供求新趋势的流通产业空间格局,形成竞争有序、区域协调、城乡一体、高效惠民的流通产业网络格局,优化流通产业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流通空间的优化、城市之间流通空间的优化、城乡之间流通空间的优化,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梗阻和堵点、痛点。三是传统实体流通服务网点要努力在数字经济时代凤凰涅槃和重生,特别注意精准对接互联网,积极加大服务业态创新,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创新实体零售业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方法,打通流通终端的供求结合点。四是要大力促进城乡之间流通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利用互联网+,加快城乡商贸一体化体系建设,重视农村重点中心小城镇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把发展农村电商网点与发展农村便利店有机结合起来,培育新一代农村职业商人,打造农村电商网店升级版,重建现代农村流通体系空间终端。五是要积极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在流通领域的研发和应用。要鼓励互联网企业发挥技术优势,赋能传统流通企业,参与流通主体的组织创新,推动“互联网+流通”全面升级。
五、提高市场供求的治理与宏观调控的科学水平,及早消除市场供求失衡与急剧波动的风险。
一要从宏观层面实施积极的需求促进政策,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类型主体的需求短板发力,打通阻碍需求潜力激发的痛点和堵点。二是政府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激励和吸引企业增加投资。三要用好财政政策,积极拓展投资需求,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努力发挥政府投资在扩大投资需求中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四是要加强市场供给的应急能力建设,未雨绸缪,注重市场风险的预判与防范,及时做好防范和应对各种市场的“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的物质储备和预案选择,提高应对市场波动的供应链保障能力,应多方发力、多策并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新发展格局下的市场供求高水平动态平衡提供安全、稳定的保障条件。
吉林吉天行律师事务所 李鑫
2021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