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建筑拆除行为、建设节约绿色社会的建议


    随着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实施,许多废旧建筑与违法建筑需要拆除,但是由于建筑拆除涉及面广、拆除不规范等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许多问题。

    一是不合理拆除行为频发,资源浪费惊人。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估测,“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拆除的建筑面积约4.6亿平方米,按每平米成本1000元计,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导致的浪费就达4600亿。2001年至2010年公开报道的54处过早拆除建筑,不合理拆除高达90%,不合理拆除中,因商业利益、形象政绩等原因严重不合理拆除的占55%。

    二是制造建筑垃圾及施工噪音,环境污染严重。建筑拆除产生大量建筑垃圾,许多城市均有过建筑垃圾围城的局面。据行业统计,近年有数千亿吨垃圾深埋地下或露天堆放,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占用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还有可能诱发诸如深圳1220垃圾山滑坡等安全事故。同时,建筑拆除过程中以及建筑垃圾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会引起严重的空气、土壤、水质等环境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建筑拆除过程中高频噪音污染对施工人员及周边群众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施工中产生的噪声污染,导致百姓的正常作息生活的同时,也给城市的环境和谐埋下隐患。

    三是建筑拆除市场混乱、拆除技术粗糙,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目前除了部分危险性很大的爆破拆除项目,大部分拆除项目没有完善的施工方案,也缺少专家论证。同时,建筑拆除施工方案技术水平不高,对大型建筑的拆除多采用爆破拆除的方法,不仅危险性较大,而且建筑垃圾不容易清理,爆破风尘、交通管制等问题严重。同时,建筑拆除市场比较混乱,野蛮施工经常导致恶性安全事故发生。由于拆除施工单位的疏忽或欠于监管,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坍塌的例子不计其数。

    为此建议:

一、健全法制、严格执法,规范建筑拆除行为

对建筑拆除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健全建筑拆除法定程序及审批、监督机制,实施城市重大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和拆除的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的损失和浪费一追到底,才能让权力不再“任性”。对于工程造价巨大、社会影响较大的建筑工程拆除更应谨慎。拆除大型公共建筑,要按照有关程序提前向社会公示并征求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研究完善建筑拆除的相关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建筑报废拆除审核制度及相关奖惩激励制度。对违规拆除行为,要依法依规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此外,研究制定拆除税也是一种市场化调节方式。

二、实现建筑拆除垃圾少量化与资源化

如今,建筑垃圾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废旧拆除工程拆除下来的混凝土可以作道渣,可供四车道的沪宁高速采用高科技水压对拆除下来的废旧混凝土现场破碎加工成商品混凝土骨料,同时可用作建筑砌块集料、道路填铺料、三合土集料等不同用途的再生集料,加工后的建筑垃圾成为环保渗水砖,科学合理地直接提供利用,大大提高了废旧混凝土的利用效率,又减少了多次运输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费用支出,还减少了废混凝土堆放的土地占用。这既是对建筑垃圾认识的深入和深化,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创造子孙后代生存下去的条件、保护美好的生存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实现建筑拆除绿色施工

基于绿色施工理念制定专业建筑拆除施工方案,提升目前以爆破拆除为主建筑拆除技术水平。如日本开发了最新拆房技术,从摩天大楼内部一寸寸将其“粉碎”,根本无需借助落锤破碎机。虽说是拆除,但现场既看不到起重机,也没有重型机械的身影,甚至听不到粉碎混凝土的声音,简直看不出是一个施工现场。据了解,在大楼内部施工可以有效减少17分贝的噪音和90%的粉尘不必担心扰民、加上不受天气影响,工日夜均可施工,进度大大加快。例如,东京地标建筑赤坂王子饭店就是用该技术拆除的。

                                                                                                             赵经纬